Canterbury (坎特伯里)

東經1.09度、北緯51.28度

概述

坎特伯里為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的歷史古城。行政上隸屬於肯特郡 (Kent) 坎特伯里市 (City of Canterbury),
市區人口約四萬人 (2001年統計)。蜿蜒貫穿肯特郡東部的史托河 (River Stour) 流經市區中心。

坎特伯里麻雀雖小,卻在全英國的歷史、宗教及文化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她是英國國教的宗教聖地,
坎特伯里大主教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是英格蘭教會的領導人,也是各國聖公會教派 (Anglican
Communion) 的精神領袖。坎特伯里大主教便駐蹕於此地的大教堂 (Canterbury Cathedral)。而這座
主教座堂也是英國現存歷史最攸久、地位最重要的基督教建築。

在文學上,坎特伯里亦相當出名,這是拜有「英國文學之父」美名的喬叟 (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
之賜。喬叟的經典作品《坎特伯里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 記述十四世紀時一群朝聖者前往
坎特伯里朝聖,在旅途中眾人為解悶而輪流說的許多短篇故事。這部作品生動地紀錄了中世紀時英格蘭
各階層民眾的軼聞及生活,也是現存最早由中古英語所撰寫的著作之一。

如今坎特伯里是一座充滿中世紀風情的文化古城及觀光重鎮。她的許多景點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認證為世界遺產 (World Heritage Site),包括大教堂、諾曼時代的城堡及修道院遺址,以及古羅馬時代
起興建的城牆。另外,她也以身為一座大學城聞名。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Kent) 就座落於城鎮北邊
可俯瞰市區的山丘上。


交通及地理位置

坎特伯里位於英格蘭肯特郡東部,以整個大不列顛島來看是處於極東南隅;離歐洲大陸相當近,只需半小
時車程即可抵多佛 (Dover) 及英法海底隧道英國端出口的佛克斯通 (Folkstone)。以周邊重要城市而言,
坎特伯里距倫敦及布萊頓 (Brighton) 皆約90公里、距南安普敦 (Southampton) 約160公里。

交通方面,鐵路及公路皆有通過坎特伯里。坎特伯里市區有兩個鐵路車站:東站 (Canterbury East) 及
西站 (Canterbury West),所有列車皆由東南鐵路公司 (Southeastern) 營運。

坎特伯里東站往西行可經法弗斯漢 (Faversham)、查特漢 (Chatham) 至倫敦維多利亞車站 (London
Victoria);往東則可聯絡多佛 (Dover Priory)。坎特伯里西站離肯特大學校區較近,往西行可經艾西佛
(Ashford International)、頓布里治 (Tonbridge) 至倫敦查令十字車站 (London Charing Cross),
或經梅斯敦東站 (Maidstone East) 至倫敦維多利亞車站;向東行則可至馬格特 (Margate) 及雷姆斯
格特 (Ramsgate)。以上火車車程至倫敦,慢車需一個半小時,快車則約一個小時。另外,若要搭乘往
歐陸的歐洲之星 (Eurostar) 列車,可在艾西佛站轉車。

公路方面,A2公路經過坎特伯里,約行駛70公里可接至大倫敦區外環的M25高速公路。A28公路則可聯
絡艾西佛及馬格特。在坎特伯里公車總站可搭乘長程巴士前往倫敦維多利亞車站以及希斯洛機場。


歷史

坎特伯里地區自史前時期即開始有人類定居。最早的歷史紀錄約是在一世紀時,此地為塞爾特人的聚落;
羅馬軍團攻佔了此聚落,其後在原址重建城鎮,並命名為 "Durovernum Cantiacorum"。羅馬帝國的統
治持續了近四百年。到了西元410年,由於國力衰退,羅馬人撤離了不列顛群島,此城鎮也被廢棄而逐漸
傾頹。其後的一百年間,這個地區成為自歐陸跨海移居而來的朱特人 (Jutes,盎格魯薩克遜部族的一支)
的據點。朱特人隨後建立肯特王國 (Kingdom of Kent)。

到了西元597年,教宗格列哥里一世派遣奧古斯汀 (Augustine) 至肯特王國傳教。在當時的肯特國王艾
瑟爾伯特 (Ethelbert) 支持下,奧古斯汀在坎特伯里地區建立修道院及教堂,並以此為根據地向英格蘭
其餘地方傳教。坎特伯里從此成為不列顛的基督教中心,而奧古斯汀也成為第一任坎特伯里大主教,並
因此功績在去世後被冊封為聖人。

從九世紀到十一世紀期間,不列顛各地皆受到來自丹麥的維京人入侵,坎特伯里也遭遇數次嚴重的劫掠。
甚至在西元1011年時,大教堂遭焚毀,當時的大主教也被海盜擄走,並於隔年遇害。由於這些慘痛的經
驗,1066年諾曼的征服者威廉入侵時,坎特伯里居民並未抵抗。威廉佔領坎特伯里後,在緊鄰羅馬時代
的城牆旁建立了城堡,以鞏固此地的防衛。1070年,諾曼人統治下的首位大主教蘭法蘭克 (Lanfranc)
亦下令在被維京人破壞的大教堂廢墟原址重建新教堂。

坎特伯里歷史中最富傳奇性的悲劇於西元1170年上演。當時的大主教湯瑪士‧貝克特 (Thomas Becket)
原本是國王亨利二世的得力重臣,但他就任坎特伯里大主教後,卻捍衛教會的權利,公然抗拒想要集權
的國王。被貝克特「唱反調」惹毛的亨利二世一怒之下大罵氣話,不料其麾下的四名騎士卻以為這是國
王的命令,便出發前往坎特伯里興師問罪。1170年12月29日,四名騎士闖入大教堂,將正在祈禱中的
貝克特刺殺。貝克特遇害後,被羅馬教廷視為殉教而冊封為聖人。坎特伯里因貝克特殉教的事蹟,此後
亦成為許多信徒前往朝聖的目的地。

在十四世紀時,坎特伯里最多曾聚居一萬人口,是英格蘭前十大城市之一。但其後因黑死病的侵襲,加
上農民暴動等動亂,到十六世紀初期時,人口已遽降至三千人。然而坎特伯里仍在1448年獲得皇室特許,
取得城市地位。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坎特伯里的人口又攀昇至新高峰,在維多利亞時代 (Victorian era,1837-1901)
結束前,人口已成長至二萬四千人。許多近代建設也在十八世紀時完成,例如聯絡坎特伯里及鄰近濱海港
口惠茲特伯 (Whitstable) 的鐵路於1830年鋪設完成,據稱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營運的客運鐵路之一。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坎特伯里因鄰近法國海岸,周邊常成為軍隊駐防或軍醫院設置的重鎮。第二次世界
大戰時更屢次遭德軍轟炸,累計有超過三百棟建築物被摧毀。戰後,當地政府陸續推動一連串重建工作,
包括沿著古代城牆遺址興建的環城道路。1960年代許多學校在此地興建,包括肯特大學、基督教堂學院
(Christ Church College),是這個古城在戰後最大規模的擴建行動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iangf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