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
(Geschichte eines Deutschen. 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

Sebastian Haffner 著
周全 譯
左岸文化 出版

這是一部很特別的回憶錄。它的高明之處不在於預言了、或真正挑戰了什麼;
而在於作者能敏感地、傳神地記錄他那個時代的氛圍,使得後世的讀者也能親
臨其境般地感受並理解那個不可思議的時空。

作者哈夫納(1907-1999)是德國知名政論家及歷史作家。1914年第一次世界
大戰爆發時,他正值七歲的童年。他與他同時代的德國人們皆經歷了歐戰、德
國革命、經濟恐慌、風雨飄搖的威瑪共和,並目睹了納粹黨的上台及德國一步
步納粹化的過程。
和他同時代的德國人,如今常被後生晚輩質疑"究竟為什麼事情會演變到這樣的
局面?"。大部分的人,只能以"當時許多事情我們也不曉得"來搪塞或卸責,可
是作者不然,他動筆記下了當代,在一九三零年代便以一個平民的角度,點出
了即將成形的災難。

1933年時,哈夫納只是二十六歲的青年,卻已具備成熟理性的思維與善於觀察
的眼睛。他討厭納粹,有自己的政治想法與人生規劃。我們在書中將看到,這
種"社會集體精神崩潰"及輿論暴力是如何將格格不入的哈夫納及其周遭親友逐
漸逼走或馴服。哈夫納本人亦在1938年流亡英國,並一直到了戰後才以記者身
份重回故鄉。這本書的原稿寫於1939年以前,執筆時納粹猶是"進行式",後來
並因大戰爆發而擱置未完成。哈夫納過世後,這篇從未公開且多所散佚的手稿
才被發現,他的兒子將之集結出版,遂有本書的誕生。

我覺得作者在本書中提出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觀念,例如其中的"小人物歷史觀"
的論述。什麼是歷史事件?我們即生活在歷史之中,可能經歷了後世眼中重大的
歷史事件而自己卻不自知,最糟糕的是後知後覺。推動歷史的也許不是在幾個決
定性的大人物手中,而是千千萬萬的小人物所匯成的洪流所推動。於是乎,希特
勒一人無力辦到德國的納粹化,而是千千萬萬個"小希特勒"方能成事。

暮鼓晨鐘。同樣的事情今天在全世界各地,包括咱們台灣(很難不對書中一些政
治口號或詞彙感到莫名的"熟悉"),都有可能再度上演。正如德國雜誌的評論:哈
夫納的作品提出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當我們面對下一次考驗時,果真有把握做
出較佳的表現嗎?

推薦給喜歡歷史或獨立思考的書友們。尤其是對德國兩次大戰間歷史有興趣的人,
搭配另一套大部頭著作【第三帝國興亡史】閱讀,或是電影【希特勒傳】與【帝國
毀滅】(正好一生一死)會更有趣味。甚至,我覺得所有選民及那些政客們,實在都
該好好看一看這本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iangf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