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個曖昧的國度

余杰 著
香港三聯書店 出版

第一次在書店被這本書吸引,除了書名本就令人好奇,另一個因素是它簡潔素雅的
設計:全白的封面上,就只在當中一個紅日,紅日與白底間鑲嵌著書名與作者,就
這樣而已──比起台灣坊間書皮越來越花花綠綠的過當設計,簡單卻別出心裁。

當然,對於一本以日本為主題的書籍,這樣的意象也是再恰當不過的:不但對方的
國旗就直接化身成封面,也點出了這個民族精緻而崇尚美感的文化特色。
但,美麗的書皮,卻掩不住書裡透出的陣陣沉重。因為這是一本探討日軍二戰侵略
罪行、以及今日的日本民眾對於戰爭的芸芸想法。

本書作者為大陸青年作家余杰。他於2003年9月,應日本參議員田英夫之邀,隨同
電視記錄片《鐵與犁──百年中日關係沉思錄》(後來亦出版成書)攝製組訪問日本
兩周的所見所聞。在這兩周內,他們採訪了國會議員、政府官員、二戰老兵、民間
人士等各種階層近百人,深入而廣泛地觸及日本社會的精髓。

難得的是,作者在本書中作了許多一針見血且客觀的剖析,這些剖析以日本民族的
文化、心理層面本身作為切入的角度,旁徵博引之外亦非泛泛紙上談兵,而是親身
走訪日本的實錄。



從小,我對於日本這個國家的印象便是又愛又恨。我在小學的時候,台灣社會的民
主開放「狂飆年代」才正剛剛開始,課本中尚充斥許多上個世代的教條,當然少不
了中華民族偉大艱苦的八年抗戰,以及日本鬼子的暴行,於是便單純地對日本沒太
大好感。這種「抗日」情緒尤其在棒球賽時更是發酵得厲害了,六、七年級這一代,
或多或少都有過這種經驗。

但是不可否認的,台灣與日本的糾葛是那麼深(正如對中國一樣)。台灣曾是日本殖
民地,在許多方面都受日本影響很大,可說是華人社會中「日化」最深的地區。日
本用飛機戰艦侵略鄰邦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了,但仍挾著SONY、TOYOTA等品牌,
以及動漫娛樂流行文化,大舉橫掃年輕一輩的台灣人。在這一點,我們可哈死日本
了。

正如本書引子中,作者便開章明義:

「對於大部份中國人來說,日本依然是一道"邁不過去的門檻"。雖然生活在城市中
的中國人幾乎家家都有三五件日本生產的電器產品,但在網絡上所表現的中國民眾
對日本的仇恨與憤怒,卻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日本仍然是中國人心靈深
處一道隱隱作痛的傷痕。」

此乃針對大陸民眾。對大部份台灣人而言,也許這「傷痕」淺了點,恨沒那麼深,
但愛倒是多了點,於是矛盾的程度也更濃了。

愛恨交織,矛盾也。

矛盾,正是本書作者所謂的曖昧(ambiguity)。日本,作為中國(或台灣)一個曖昧
的鄰居。



這種曖昧,不單指華人對日本觀感的好惡,也點出了日本人至今面對二戰侵略罪行
的態度與行為。

書中,作者遇到形形色色的日本人,有敢勇於揭發日軍暴行而幫助「外國人」上訴
官司者;也有參拜「大東亞聖戰大碑」的右翼團體。大多數的年輕一輩,認為「這
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而不予關心,至於日本政府,雖然賠款了、首相也道過歉了,
但始終沒有像戰後德國一樣真正的全面省思。歷史教科書輕描淡寫、也不時有官員
參拜靖國神社的爭議。

與其說日本政府道歉了,不如說是抱持著一種模稜兩可的灰色態度,甚至有意無意
強調其受害面,這便是面對二戰歷史的曖昧。

英國作家艾倫布茲參觀廣島原爆紀念館後,曾寫道:「從它的形容來看,原子彈彷
彿憑空掉到廣島似的。沒有任何的暗示讓人知道,原子彈爆炸是因為過去的事件所
引發的。也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其他國家或民族也遭受類似的戰爭悲劇。」



當然,我會欣賞這本書,也是基於作者直率而不攙雜意識型態的理性思維。近現代
史的書籍,最怕的就是遇到被政治染色的立場,總擔心書的內容本身立論夠不夠公
正、客觀。

由本書看來,余杰先生很善於文化間的比較與反省,並能融鑄理性的思維於感性的
文筆中。日本生活中的精緻文化、美麗而重保育的環境,以及服務業一流的敬業態
度等等,他觀察到了、也毫不吝於讚美,並大嘆中國在這種種方面的不如。相對的,
日本社會的陰暗面、與中國國內那些在網路上高喊「炸掉東京」的所謂「愛國憤青」
,都是作者不齒的,也不偏心地同樣譴責。

作者看來,日本是一個與中國很相像的國度,也是一個與中國最不一樣的國度。對
於這個曖昧而陌生的鄰居,他認為「瞭解日本」乃是「關懷中國」的重要環節。相
對於作者所欲呼籲的大陸民眾,處於與日本關係更加曖昧矛盾的台灣,難道不需要
更了解這個鄰居嗎?

最後引用一句話作為結尾。

「和解的第一步乃是瞭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iangf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