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rish Airman Foresees His Death
一個愛爾蘭飛行員預見其死亡
W. B. Yeats(1865-1939)
I know that I shall meet my fate
我知道我將與命運相會
Somewhere among the clouds above.
在雲端之上某處
Those that I fight I do not hate,
我所戰鬥之人,我並不仇恨
Those that I guard I do not love.
我所守護之人,我並不眷戀
My country is Kiltartan Cross,
我來自於基爾塔坦格洛斯
My countrymen Kiltartan's poor,
我故鄉貧困的同胞們
No likely end could bring them loss
沒有什麼能使他們更添損失
Or leave them happier than before.
或使他們快樂增於往昔
Nor law, nor duty bade me fight,
我之戰鬥,不為法律、不為責任
Nor public men, nor cheering crowds,
不為政客、不為歡呼群眾
A lonely impulse of delight
一股孤獨的喜悅悸動
Drove to this tumult in the clouds;
驅使我沉浮於雲霄
I balanced all, brought all to mind,
我思前想後,歷歷在心
The years to come seemed waste of breath,
未來的日子似已枉然
A waste of breath the years behind
虛擲同過去的歲月
In balance with this life, this death.
平衡於此生之際,此死之刻
最近又重新把這首詩拿出來咀嚼了一番。我讀過的英詩不多,甚至大部份
是因為翻譯優美而喜歡上的,看到原文反而沒相同感覺了。不過,這首詩
卻是例外。我看過幾種翻譯版本,包括楊牧在《葉慈詩選》裡的翻譯,但
老實說個人並不喜歡楊牧版。乾脆,自己參考眾家之長而嘗試湊合出上面
那個私譯版;自己高興就好,正不正確或優不優美就另當別論了。
這首詩是愛爾蘭詩人葉慈的作品,據說是為了紀念他一位在一次大戰中陣
亡的朋友而寫。原詩朗誦起來很美,尤其是最末三句,試著用英文唸唸看,
有種一氣呵成而朗朗上口的感覺!
當然它的意境也極美。整首詩以飛行員的角度自述,背景應該是生死交關
的戰場,但卻感受不到一絲恐懼驚怖,反而有股淡淡的喜悅及寧靜。是怎
樣的態度,才能對自己的生死如此超然呢?詩中的「我」覺得,在那一瞬
間,沒有未來,而昨日種種也不重要了;唯一擁有的只有當下一刻,那生
死一線間平衡的一刻。
這種戰場上的經驗我沒有(最好永遠也不要有...),不過人說考場如戰場,
從小到大那麼多考試歷練,我倒滿悲壯地把上考場經驗套用到這首詩的情
境裡「體會」了。哈,我發現我心頭每每浮上這首詩的時間點,也常是在
重大考試或人生關卡前。
□
不過我第一次接觸這首詩是來自一部電影:【英烈的歲月】(Memphis Belle)。
還記得那是台視周日電影院的年代,可見這部片有點年紀了,是1990年的電影。
這部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描寫二次大戰盟軍駐英國B-17轟炸機大隊裡,
其中一架傳奇性的「曼菲斯美女號」機組員的最後一次飛行。當時的規定
是,任何一架轟炸機只要出勤25次還能平安返航,機組員就能光榮退伍回家。
而曼菲斯美女號之所以傳奇,因為它是第一架達到此目標而能全身而退的(據
統計當時盟軍對歐陸轟炸的飛機折損率是80%...人員生還率就更不用說了...)。
不過這趟最後任務卻是驚濤駭浪,目標是工業大城布萊梅,將遭遇納粹德國
嚴陣以待的防空砲火及空軍攔截。十位機組員都各有鮮明的個性及不同的家
境背景,這是他們最後一次同心出生入死...
片中,機組員之一的丹尼是個多愁善感的文藝青年。在任務空檔之際,同袍
起鬨下,他朗讀了這首詩。(在戰鬥前夕引這首《一個愛爾蘭飛行員預見其死亡》,
真是個烏鴉嘴啊...)
開頭的圖片便是這部電影的海報。下面就是那位窈窕曼妙的「美女」,以及真實
隊員的檔案照片。目前這架飛機還保存於美國俄亥俄州的國家空軍博物館裡,甚
至還有一個專屬紀念網站: http://www.memphisbelle.com/
- Oct 14 Sun 2007 23:57
英烈的歲月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