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一篇隨筆「鷹脊軒志」,也匆匆過了近一年的時間。在鷹脊軒的日子飛快流逝,
博班第一年的生活就這樣過去。最近我也搬家了,實在該為新住處寫些什麼留個記錄,
照顧一下荒廢已久的部落格。
我現在的新家在帕特尼 (Putney),位於西南倫敦,臨泰晤士河。帕特尼地處交通要津,
往東可通往旺茲沃思 (Wandsworth)、克拉普漢津 (Clapham Junction);往西可達里
奇蒙 (Richmond);往南是溫布頓 (Wimbledon);往北可連絡富隆 (Fulham)、伯爵庭
(Earl's Court)。雖然帕特尼離倫敦中心有段距離,屬於都會中心外圍的近郊,但整體來
說交通便利。我可以搭地鐵區域線 (District Line) 前往維多利亞車站 (London Victoria)、
或是搭火車前往滑鐵盧車站 (London Waterloo) 這兩處交通樞紐。
目前分類:哈,小不列顛! (13)
- Jul 10 Sun 2011 20:04
帕特尼志
- Oct 04 Mon 2010 15:10
鷹脊軒志‧序
我在倫敦的新居叫「鷹脊軒」,位於肯特城這處北倫敦的寧靜住宅區之中。
鷹脊軒這名字可不是亂翻譯的。這棟UCL的宿舍名為 Hawkridge House,字面上意思
就是鷹脊。加上這譯名又可隱然與歸有光的項脊軒呼應,也頗符合我的窮書生身份。當
年的歸有光或許和現在的我有一樣的心境:韜光養晦、等待被琢磨透而發亮的一刻。
- Jul 11 Sun 2010 19:59
時間之丘
A natural history museum is really two museums, and when you're in one of them,
you can hardly imagine the other.
-- Carl Zimmer
那個夏日我來到了時間之丘,在天文台展開五周的實習工作。
雖稱為天文台,其實現在她已成為一間博物館。歲月的碎片沉澱在磚牆的每個角落,有如它們被
天文台裡成千上百的鐘給捕捉了似的。嘎吱作響的木頭地板是拉開每天早晨序曲的樂器,還有那
迴盪著登登足音、通往閣樓的螺旋鐵梯。當我踏在它們上頭,很難不聯想兩百年來的皇家天文學
家 (Astronomer Royal),以及他們的賓客,是否也曾這樣留下足音?
- Mar 17 Wed 2010 17:21
In Sackville Gardens
我在曼徹斯特的街上偶然注意到公園裡的「那個人」時,正漫步踱過街角。小小的公園裡
沒有其他人影,只有他孤伶伶地坐在公園中央的長椅上。
當然我知道這並不是一個真人,只是一尊坐在公園長椅上的塑像。為什麼公園裡會有尊塑
像在這冬末春初的寂寥中靜靜地坐著呢?他也許有很多故事,我好奇地朝他的方向移動。
在還沒走到他的長椅前,我所知道的第一件事是這個公園的名稱叫沙克菲爾花園 (Sackville
Gardens);我大略地瀏覽過公園入口介紹此地歷史的導覽牌。
走近一看,這尊塑像是位身材矮小、穿著普通西裝外套、隨意打著領帶的平凡青年男子,
乍看之下不足為奇;唯一特別的是他的手中拿著一顆蘋果 -- 當然他不可能是牛頓。那麼
他究竟是誰呢?
- Mar 16 Tue 2010 00:14
曼城印象
從倫敦至曼徹斯特的火車,是在尤斯頓車站 (London Euston) 出發。尤斯頓車站位於人文薈萃的
布魯斯伯里 (Bloomsbury) 區,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館及倫敦大學的許多建築就座落於附近。我
從聖潘克拉斯車站 (St. Pancras International) 徒步走到尤斯頓車站轉車,不用十分鐘的腳程,
中途就會經過大英圖書館。路上不少行人和我一樣,拖著行李箱來往於這兩個車站間趕路。
- Dec 17 Thu 2009 07:24
倫敦灑鹽行
從北歐來的冷氣團籠罩不列顛各地,即使是在最南邊的坎特伯里,這幾天氣溫也驟降至零度上下。
早上起來,能看到草地上結霜,校園裡的長椅上也活像灑了一層白白的糖霜。
今天去倫敦旅遊,一大早從坎特伯里出發時天氣很好,雖然寒冷但萬里無雲,就很像在台灣冷鋒過
境一樣晴朗乾燥。剛抵達倫敦,天空轉為灰濛,這時倒還沒什麼徵兆。等到我從維多利亞車站坐地
鐵至西敏站出來時,一走出地下道,從天飄落的細細東西 -- 不是本來以為的雨絲 -- 是雪花!白白
的細細顆粒無聲地飛舞,「灑鹽空中差可擬」,終於體會到了。
走在國會大廈旁,有點不敢置信地迎接我來到英國後遇到的第一場雪。
- Nov 12 Thu 2009 05:20
Remembrance Day
紀念日的下午三點,我來到坎特伯里市中心的大街,一個在一星期前就佈置好的簡易紀念碑
孤零零地立在人行道旁的小廣場。我想我來遲了,紀念儀式應該在上午十一點時就舉行,現
在已人去樓空。
這一天是陣亡將士紀念日 (Remembrance Day,或譯國殤日、停戰日),原本是為了紀念第
一次世界大戰在1918年11月11日上午十一點結束,並哀悼為國捐軀的軍人,由當時的英王喬
治五世於1919年創立並提倡。如今這個節日的追思已擴大到包括一戰以後的所有戰爭,特別
是最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英國外,世界其它各國亦有類似的節日,尤其是加拿大、紐
澳、南非等大英國協成員。
- Nov 10 Tue 2009 05:54
1989年‧柏林
1989年11月9日,柏林。
東西德的民眾皆沸騰騷動。分隔東、西柏林的柏林圍牆,作為冷戰、極權及德國分裂的象徵,到這一夜
為止已經屹立了二十八年。二十八年來,無計其數的東德居民欲翻越圍牆,進入西柏林奔向自由;許多
人的夢想成真,許多人的夢想破碎,甚至成為槍下冤魂。
而這一夜,卻很不一樣 -- 民眾不敢置信地聽說東德政府已宣布放鬆旅遊限制,更多的流言是柏林圍牆
邊境已開放,成千上萬的東柏林民眾走上街頭,湧向圍牆。於是,在東德邊境守衛士兵面面相覷之下,
群眾興高采烈地通過原本戒備森嚴的檢查哨,踏上另一端陌生的西方世界;另一邊,西柏林的民眾也湧
向圍牆,他們幫助對面的群眾把圍牆拉倒、攙扶從牆頂攀越而過的東德居民、抱住來自另一邊的陌生人
大叫大笑。
- Oct 31 Sat 2009 06:39
皮卡第里圓環的紅男綠女
在倫敦的街頭亂走,即使不知道方向,也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我和皮卡第里圓環的邂逅就是如此。原本沿著牛津街想走回地鐵站,照往例又失去了
方向。胡亂走著竟不知不覺眼前一闊,在漫畫及電影中熟悉的場景,一下子出現在我
面前。
- Oct 04 Sun 2009 19:09
在貝克街拜訪福爾摩斯
A man tells so many stories,
that he becomes the stories.
They live on after him,
and in that way he becomes immortal.
-- Big Fish (film, 2003)
於是我來到了貝克街...
倫敦貝克街221B號 (221b Baker Street),一個全世界推理小說迷耳熟能詳的地址,也是
一個虛構人物如何成為真實的傳奇。福爾摩斯及華生,跳出作者的筆尖,躍然活於十九世紀
末及其後的倫敦街頭,並永生不死。
- Sep 23 Wed 2009 23:32
B&B in the UK
如果你有意要到英國旅遊,可以考慮在 B&B 留宿過夜。
B&B 是 Bed and Breakfast 的縮寫,顧名思義就是提供一晚住宿及隔日的早餐。這是
在英國很流行的便宜住宿方式,就類似台灣的民宿。 B&B 經常是家庭式經營,比如說退
休的夫婦將空房間整修後加以出租,因此所提供的早餐也常是屋主親自下廚烹煮,這是
品味道地英國風味的好機會。B&B 的價位和設備也有很多等級的選擇,從一晚30鎊的普
通民宿到50鎊以上的較豪華客房 (或是建築本身就是古蹟名勝)。這是介於青年旅館及一
般飯店中間的舒適選擇。
- Sep 18 Fri 2009 23:50
走馬看花坎特伯里
未來這一年我在英國所定居的城市是坎特伯里 (Canterbury),一個美麗的中世紀歷史
名城。在歷史古城的好處是有說不完的故事,壞處是走在路上都會不小心打擾到死人。
這件悲慘的事情發生在當我造訪古教堂鐘塔的遺址時。那座鐘塔就聳立在熱鬧的徒步區
人行道,一不留意就很可能當路邊風景過而不覺了。我好奇地探頭探腦走進鐘塔底下,
一腳正踏在一塊平鋪的大地磚上,卻發現上面有刻字:一位十七世紀的婦人躺在其下 --
原來這是她的墓碑。
- Sep 17 Thu 2009 16:01
TPE-HKG-LHR
千里迢迢奔萬里,從歐亞大陸東緣的一個小島,橫跨整個大陸,抵達西邊的另一座島嶼。我在
英國生活的序幕就這麼寫下了第一筆。
9月15日晚上八點,帶著親友的祝福,飛機從台灣桃園機場起飛。僅一個多小時的航程,順利
地降落在香港國際機場,這個前往歐洲的豪華大跳板。夜色下的香江燈火通明,整座機場就像
不夜城。正體中文的指標、廣東話及港式詞彙,以及等待轉機的各色人種,有一種熟悉又陌生
的矛盾感。這個地方是完美的過渡區,不同文化交融的大雜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