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本,一個曖昧的國度

余杰 著
香港三聯書店 出版

第一次在書店被這本書吸引,除了書名本就令人好奇,另一個因素是它簡潔素雅的
設計:全白的封面上,就只在當中一個紅日,紅日與白底間鑲嵌著書名與作者,就
這樣而已──比起台灣坊間書皮越來越花花綠綠的過當設計,簡單卻別出心裁。

當然,對於一本以日本為主題的書籍,這樣的意象也是再恰當不過的:不但對方的
國旗就直接化身成封面,也點出了這個民族精緻而崇尚美感的文化特色。
但,美麗的書皮,卻掩不住書裡透出的陣陣沉重。因為這是一本探討日軍二戰侵略
罪行、以及今日的日本民眾對於戰爭的芸芸想法。

本書作者為大陸青年作家余杰。他於2003年9月,應日本參議員田英夫之邀,隨同
電視記錄片《鐵與犁──百年中日關係沉思錄》(後來亦出版成書)攝製組訪問日本
兩周的所見所聞。在這兩周內,他們採訪了國會議員、政府官員、二戰老兵、民間
人士等各種階層近百人,深入而廣泛地觸及日本社會的精髓。

難得的是,作者在本書中作了許多一針見血且客觀的剖析,這些剖析以日本民族的
文化、心理層面本身作為切入的角度,旁徵博引之外亦非泛泛紙上談兵,而是親身
走訪日本的實錄。



從小,我對於日本這個國家的印象便是又愛又恨。我在小學的時候,台灣社會的民
主開放「狂飆年代」才正剛剛開始,課本中尚充斥許多上個世代的教條,當然少不
了中華民族偉大艱苦的八年抗戰,以及日本鬼子的暴行,於是便單純地對日本沒太
大好感。這種「抗日」情緒尤其在棒球賽時更是發酵得厲害了,六、七年級這一代,
或多或少都有過這種經驗。

但是不可否認的,台灣與日本的糾葛是那麼深(正如對中國一樣)。台灣曾是日本殖
民地,在許多方面都受日本影響很大,可說是華人社會中「日化」最深的地區。日
本用飛機戰艦侵略鄰邦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了,但仍挾著SONY、TOYOTA等品牌,
以及動漫娛樂流行文化,大舉橫掃年輕一輩的台灣人。在這一點,我們可哈死日本
了。

正如本書引子中,作者便開章明義:

「對於大部份中國人來說,日本依然是一道"邁不過去的門檻"。雖然生活在城市中
的中國人幾乎家家都有三五件日本生產的電器產品,但在網絡上所表現的中國民眾
對日本的仇恨與憤怒,卻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日本仍然是中國人心靈深
處一道隱隱作痛的傷痕。」

此乃針對大陸民眾。對大部份台灣人而言,也許這「傷痕」淺了點,恨沒那麼深,
但愛倒是多了點,於是矛盾的程度也更濃了。

愛恨交織,矛盾也。

矛盾,正是本書作者所謂的曖昧(ambiguity)。日本,作為中國(或台灣)一個曖昧
的鄰居。



這種曖昧,不單指華人對日本觀感的好惡,也點出了日本人至今面對二戰侵略罪行
的態度與行為。

書中,作者遇到形形色色的日本人,有敢勇於揭發日軍暴行而幫助「外國人」上訴
官司者;也有參拜「大東亞聖戰大碑」的右翼團體。大多數的年輕一輩,認為「這
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而不予關心,至於日本政府,雖然賠款了、首相也道過歉了,
但始終沒有像戰後德國一樣真正的全面省思。歷史教科書輕描淡寫、也不時有官員
參拜靖國神社的爭議。

與其說日本政府道歉了,不如說是抱持著一種模稜兩可的灰色態度,甚至有意無意
強調其受害面,這便是面對二戰歷史的曖昧。

英國作家艾倫布茲參觀廣島原爆紀念館後,曾寫道:「從它的形容來看,原子彈彷
彿憑空掉到廣島似的。沒有任何的暗示讓人知道,原子彈爆炸是因為過去的事件所
引發的。也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其他國家或民族也遭受類似的戰爭悲劇。」



當然,我會欣賞這本書,也是基於作者直率而不攙雜意識型態的理性思維。近現代
史的書籍,最怕的就是遇到被政治染色的立場,總擔心書的內容本身立論夠不夠公
正、客觀。

由本書看來,余杰先生很善於文化間的比較與反省,並能融鑄理性的思維於感性的
文筆中。日本生活中的精緻文化、美麗而重保育的環境,以及服務業一流的敬業態
度等等,他觀察到了、也毫不吝於讚美,並大嘆中國在這種種方面的不如。相對的,
日本社會的陰暗面、與中國國內那些在網路上高喊「炸掉東京」的所謂「愛國憤青」
,都是作者不齒的,也不偏心地同樣譴責。

作者看來,日本是一個與中國很相像的國度,也是一個與中國最不一樣的國度。對
於這個曖昧而陌生的鄰居,他認為「瞭解日本」乃是「關懷中國」的重要環節。相
對於作者所欲呼籲的大陸民眾,處於與日本關係更加曖昧矛盾的台灣,難道不需要
更了解這個鄰居嗎?

最後引用一句話作為結尾。

「和解的第一步乃是瞭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iangfu 的頭像
    hsiangfu

    紅茶與西洋棋

    hsiangf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